从组织伊始就备受关注的第11批集采,近日正式发布了《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明确将55种药品纳入第11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范围,将于2025年10月21日在上海开标。
紧紧围绕“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四大原则,文件中的亮点颇多:比如对于公众非常关心的药品质量问题,这次集采要求投标药品的生产线2年内未发生违反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情况,优先考虑临床认可、质量稳定的企业;再比如,对于行业内忧虑的可能存在的低价“内卷”状况,引入“首告从宽”机制,优化了价差控制“锚点”的选择,不再简单选用最低报价。不少人关注的原研药问题,在本次集采的55个品种中,有25个品种有参比制剂(即原研药)参加,报量份额约为30%。
在国家药品集采开展七年后,这一批新调整显示:集采,并不是要打价格战,药品的价格和价值,都需要平衡。
毋庸置疑,药品集采制度在普惠广大患者层面做出了重大贡献。集采制度通过公开竞争,跳过代理商环节,让中标药品直接进医院,挤掉了很大一部分价格水分,大幅降低了用药成本。数据显示,过去10批药品集采平均降价超50%,不少药品的降价幅度高达95%以上。让更多人看得起病,这是实实在在的收益。
而今,药品集采“反内卷”,调整“唯低价”方向,更鲜明地传达了要让百姓看得起、看得好病的态度。
不必讳言,此前可能存在一小部分企业为了抢占市场,采取超常规低价策略参与竞标,甚至出现中标价低于成本价的极端现象,进而导致部分领域“中标即停产”,或是个别企业通过关联交易、围标串标等手段操纵价格。
但新一轮规则的调整之下,则已经明确从机制手段的角度,引导企业从注重“拼价格”转向“拼质量”。像是优化了价差控制“锚点”的选择,不再简单选用最低报价等变化,都是为了构建更健康的竞争生态,既让企业不必让利求生,也更有效地降低企业打价格战、恶性竞争、行业垄断的可能性。对于企业来说,这会有更足的动力和保障,将精力投入进药品的研发生产中,最终惠及千家万户。
事实上,今年三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到,要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这一轮药品集采新规的问世,显然也是对之前社情民意存在的一些困惑、运行中一些可能存在问题的积极回应。规则中明确提到的对于低于“锚点价”的企业,要求主动回应社会对低价中选的顾虑,也有助于打破公众和企业间的信息差,进一步实现更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集采制度,破除可能存在的信任危机,进一步弥合共识、齐心协力。
当然,在后续的实地落地运行中,也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如集采药质量的监管问题、临床一线的实际使用报告制度等,都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完善,让制度的初心得到最大程度实现,让药品集采更好起到对国民健康的保障作用。
说到底,“反内卷”这一原则的在药品集采上的首提,依旧是为了“稳临床”“保质量”。一个日臻完善的药品集采制度下,医药企业与万千国民,乃至整个民族的未来,都将长久获益。
灵菲配资-灵菲配资官网-证券配资风险-股票配资是什么意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