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恩施日报
□ 袁光勇
体育是培育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与健康意识的关键学科,更是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载体。笔者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始终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核心,打破传统体育教学重技能、轻兴趣的局限,通过趣味化教学、生活化联结、个性化指导,让体育课堂从被动训练转变为主动参与,真正实现以体育人、以体赋能的教育目标。
生活化联结是拓宽体育教育边界的有效路径。体育教育不应局限于操场,更应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帮助学生建立“体育即生活”的健康理念。在教学中,可将体育技能与生活场景相结合:在教授投掷技能时,引导学生联想帮家人投掷、传递物品等生活场景,让学生理解投掷动作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个性化指导是保障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运动能力存在明显差异,若采用统一标准、统一训练的教学方式,易导致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运动能力弱的学生“跟不上”。
在教学实践中,需建立“分层教学+个别辅导”模式,例如在立定跳远项目教学中,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定差异化目标——基础层学生以“掌握正确起跳姿势,跳过1.2米”为目标,通过分解动作练习(摆臂、蹬地、落地缓冲)夯实基础;提高层学生以“突破1.5米,尝试连续跳跃”为目标,通过增加练习强度提升爆发力;拓展层学生则挑战“结合障碍物的立定跳远”,培养动作灵活性。同时,教师需重点关注运动能力较弱或有畏难情绪的学生,通过一对一示范、降低动作难度、及时鼓励等方式,帮助其克服困难。
小学体育教育的核心,不仅是教会学生几项运动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运动习惯与健康品格。以趣味化教学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运动;以生活化联结拓展边界,让学生会运动;以个性化指导关注个体,让学生能运动。
(作者单位:利川市都亭普庵小学)
灵菲配资-灵菲配资官网-证券配资风险-股票配资是什么意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