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黄威
当前,2025年高考招生录取工作已接近尾声,不少考生纷纷晒出自己的录取通知书,满怀憧憬地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与此同时,有不少机构瞅准商机,纷纷推出面向准大学生的“高(中)大(学)衔接班”,让他们在高考后的暑假提前学习大学知识,从而“赢在大学起跑线上”。
参加完高考的毕业生往往在7月下旬才能收到录取通知书,到8月底去大学报到,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有必要参加补习班吗?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学生究竟需要为大学学习“补”什么?
“高大衔接班”被包装成“刚需”
在北京市海淀区某大厦,一间挤满了家长和学生的教室内,角落里一张海报上写着“大一新生暑期蓄力,入学抢跑一步”。这是某知名教培机构推出的大学预科班试听课。一位刚参加完高考的女生无奈地说:“从小学开始就在这家机构上课,没想到考上大学了还要来上课。”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调查发现,不仅在北京,在全国各大城市,本该是高考结束,准大学生们尽情放松、开启人生新旅程的时刻,“高大衔接班”却如一阵旋风席卷而来。
据了解,“高大衔接班”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大学英语、英语四六级、高数、程序设计等。这些课一般单科收费近千元,有的课程安排从早九点持续到晚九点,与高中学习生活无异。
为了宣传招生,这些机构的营销话术极具诱惑性,比如“用一周时间,模拟大学四年”,宣称能全方位模拟大学四年生活,提前规划大学生涯;比如“打破挂科魔咒,提前锁定保研、奖学金”,暗示大学课程较难,不提前学就会落后;比如“高考英语147分的孩子都在学”,制造“不学就吃亏”的恐慌……这些话术将“衔接班”包装成“刚需”,精准击中了准大学生家庭的软肋,让家长心甘情愿地买单。
不难看出,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教培机构对准大学生的精准收割。从“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再到如今的“高大衔接”,教育内卷的链条不断延长,连高考后的暑假都不放过,令人不禁要问:这种“衔接”真的必要吗?
有相关专家表示,从公共必修课预习,到学生会竞选技巧、恋爱心理课程,甚至还有针对大一新生的“保研陪跑”,“高大衔接班”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还是教育焦虑,家长们担心自家孩子“一步慢,步步慢”,盲目跟风报班,造就了这个市场。
盲目“抢跑”不如科学“起跑”
“高大衔接班”在各地悄然走红的同时,一些高校也加入了“抢跑”。
不久前,四川师范大学面向2025级新生推出“大学英语”和“大学数学”衔接课程,引发网民关注。
据四川师范大学教务处官网7月20日发布的通知,“大学英语”衔接课程旨在帮助新生实现高中英语向大学英语的平稳过渡、提前建立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系统认知,以及掌握英语等级考试(CET-3/4/6)备考策略和培养自主学习英语的习惯与能力。课程学分为0.5学分,学习周期为8月18日后至入学第一学期第八周。
该校“大学数学”衔接课程学习指南中则强调,该课程是学生进校后第一学期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平台将自动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习题完成情况等,形成此课程的学习情况评分,并作为第一学期数学课程过程性考核成绩的参考,要求所有2025年入学、教学计划开设有大学数学类课程的新生,必须在8月18日至正式入学前完成本课程第一章和第二章学习。
对此,四川师范大学教务处一值班人员表示,这些课程与学分挂钩,不能漏掉,“漏掉之后不好补”。
四川师范大学2025级新生“大学数学”衔接课程学习指南中写到:据调查,全国有超过60%的大一新生表示,前两个月完全听不懂大学数学。“为了扭转这一现象,我们精心准备了本门课程,希望你通过认真学习本门课程,实现弥补中学到大学的数学知识断层、训练大学数学思维方式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不难看出,高校设置此类衔接课程,目的在于帮助新生有效提升学习适应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迎接大学生活的挑战。然而,这种“抢跑”真的能达到预期目的吗?对此,有部分大学教师表示,提前学习大学课程的学生往往在正式上课时失去兴趣,甚至因为“自以为会了”而放松课堂学习,最终往往适得其反。
衔接的核心是培养独立自主能力
高考结束后的暑假,本该是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时光”。有人选择旅行、陪伴家人,有人尝试打工、考驾照,有人解锁了许多个“人生第一次”,也有人什么也不做,让自己彻底放松,更好地迎接大学新旅程。但“高大衔接班”却试图将大学教育重新拉回“应试”轨道,让学生继续以“抢跑”、刷题的方式应对学业,这无疑强化了“提前学就等于赢在起跑线上”的错误认知,让教育内卷进一步加剧。
那么,高中生考上大学后,是否需要提前准备?所谓的“高大衔接”,究竟需要学什么?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马臻认为,“高大衔接”虽然很重要,但对于已经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准大学生而言,最需要衔接的不是去参加培训机构的各类培训,而是趁着暑期休整的时间,主动思考并找到自己未来发展方向和学习动力,做好生活上、心理上、学业上和职业上的前期准备工作。
“专业学习的准备不一定是预习大学课程,还包括研读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大学老师和老生交流;而职业规划上的准备,可以是参加暑期实践、与业内人士交流、参与校友活动等。”马臻表示,“‘高大衔接’绝对不是参加社会上的辅导班。”
针对高考录取学生“无事可做”的空窗期,马臻建议,各大高校应该多一些担当,以多种形式提前介入,如召集新生开线上会议、建立新生微信群、开通咨询热线、把老生介绍给新生、发布引导视频等,从而避免让某些不专业的培训机构和自媒体既收割了流量又收割了钞票。
灵菲配资-灵菲配资官网-证券配资风险-股票配资是什么意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